1. 買股票就跟做生意一樣,不會每檔都會賺錢,只要大賺小賠就是贏
2. 有故事性的股票,才值得跟它好好談一場戀愛,當它變心時,就好好放手吧
3. 掌握股性關鍵
4. 股票 漲在題材 盤在營收 崩在獲利
5. 行情總是在你下單後沒賺錢開始懷疑
2019年10月20日 星期日
[財報] 庫藏股
庫藏股只能在三種目的與好處
第一種:
目的:轉讓股份予員工
優點:提供員工股票紅利,不必另發行新股,避免股本膨帳。
第二種:
目的:配合附認股權公司債、附認股權特別股、可轉換公司債、可轉換特別股或認股權憑證之發行,作為股權轉換之用
優點:不必另外發行新股來因應投資人或債權人的轉換要求,避免股本膨脹。
第三種:
目的:為維護公司信用及股東權益所必要而買回,並辨理銷除股分者
優點:維護股價,並且達到股本減肥的目的。
第一、二種,只是暫時買回,最後還會發出去,並不會改變股本,換個角度想,不會為了發員工股票紅利或可轉債換現股時,造成股本大幅膨帳。
第三種買回目的是護盤,需要註銷,並降低股本,此時就有提高 eps 與每股淨值的效果。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718000256-260202?chdtv
第一種:
目的:轉讓股份予員工
優點:提供員工股票紅利,不必另發行新股,避免股本膨帳。
第二種:
目的:配合附認股權公司債、附認股權特別股、可轉換公司債、可轉換特別股或認股權憑證之發行,作為股權轉換之用
優點:不必另外發行新股來因應投資人或債權人的轉換要求,避免股本膨脹。
第三種:
目的:為維護公司信用及股東權益所必要而買回,並辨理銷除股分者
優點:維護股價,並且達到股本減肥的目的。
第一、二種,只是暫時買回,最後還會發出去,並不會改變股本,換個角度想,不會為了發員工股票紅利或可轉債換現股時,造成股本大幅膨帳。
第三種買回目的是護盤,需要註銷,並降低股本,此時就有提高 eps 與每股淨值的效果。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718000256-260202?chdtv
[財報] 保險業檢視重點看負債中的「營業及負債準備」
資金運用則以放款及投資為主。
養地、房貸、車貸等融資、長短質債等證券投資。
保險業最重視:負債中的「營業及負債準備」
從這項目的金額與比重,可以研判壽險公司提撥部位足不足夠。
產險業也必須面對客戶不定期的理賠需求,營業及負債準備科目佔總資產的比重也多在三成左右。
責任準備金提撥,只是基於會計穩鍵原則認列,但不是發生真實的損失,做法跟短期投資跌價損失或存貨跌價損失相似,只要利率走揚,還是有機會回沖的,所以當央行宣布升息時,壽險多會上演慶祝行情。
所謂保險責任準備金,是指保險公司為了承擔未到期責任和處理未決賠款而從保險費收入中提存的一種資金準備。保險責任準備金不是保險公司的營業收入,而是保險公司的負債,因此保險公司應有與保險責任準備金等值的資產作為後盾,隨時準備履行其保險責任。
養地、房貸、車貸等融資、長短質債等證券投資。
保險業最重視:負債中的「營業及負債準備」
從這項目的金額與比重,可以研判壽險公司提撥部位足不足夠。
產險業也必須面對客戶不定期的理賠需求,營業及負債準備科目佔總資產的比重也多在三成左右。
責任準備金提撥,只是基於會計穩鍵原則認列,但不是發生真實的損失,做法跟短期投資跌價損失或存貨跌價損失相似,只要利率走揚,還是有機會回沖的,所以當央行宣布升息時,壽險多會上演慶祝行情。
所謂保險責任準備金,是指保險公司為了承擔未到期責任和處理未決賠款而從保險費收入中提存的一種資金準備。保險責任準備金不是保險公司的營業收入,而是保險公司的負債,因此保險公司應有與保險責任準備金等值的資產作為後盾,隨時準備履行其保險責任。
[財報] 增資
增資主要分2種類型:
現金增資
1. 為了擴大規模
企業在市場上公開發行股票,換取現金收入籌資。這種方式稱為現金增資,通常是溢價發行。如果企業在營運狀況還不錯時實施現金增資,而且目的是為了擴大規模,投資人遇到這種的增資可以比較放心,我們還預想到股價短期可能會上漲,因為企業要讓投資人對自家的股票有信心,所以會盡力去維持股價,甚至有上漲的跡象。
2. 償債
如果企業營運狀況普通,或者增資是為了償債,投資人就需要注意了,這代表企業的營運效率不好,不能賺到足夠的盈餘還債,所以只好向股東借錢。對股東來說,就必須多計算後來增加的投入成本,重新審視投資報酬率。
3. 老股換新股
企業是為了大股東以老股換新股。怎麼說呢?一般而言,企業為了鼓勵認股,會提供較低廉的現增價(大約是市價的85%左右)給有優先認購權的大股東,如果大股東買進現增價的新股就能降低他的持有成本,不僅如此,股價之後上漲的話,大股東獲利的空間也比一般投資人大。這種不但能降低損失(因為成本下降),還能賺得比別人多的手法,就很有可能變成企業幫大股東A錢的策略技巧。
盈餘轉增資
盈餘轉增資是企業將當年度的盈餘和之前提撥的法定盈餘公積、特別盈餘公積,轉成股票。雖然股本增加,但每股淨值會跟著下降,所以股東權益不改變。企業用盈餘轉增資讓股東可以不用出錢就獲得新的股票,相當於領股票股利,因此,這種方式的增資讓股東最看好,對股價日後的趨勢也是抱著正面的看法。
資本公積轉增資、員工紅利、員工認股也是增資的方式
資本公積轉增資—企業將資本公積轉換成股票,股東不需要出資。
員工紅利—企業將發行的股票當作員工獎金,發給員工,鼓勵員工當公司的股東。
員工認股—員工出錢向企業的股票認股,增加資本額。
長短期借款等等
現金增資
1. 為了擴大規模
企業在市場上公開發行股票,換取現金收入籌資。這種方式稱為現金增資,通常是溢價發行。如果企業在營運狀況還不錯時實施現金增資,而且目的是為了擴大規模,投資人遇到這種的增資可以比較放心,我們還預想到股價短期可能會上漲,因為企業要讓投資人對自家的股票有信心,所以會盡力去維持股價,甚至有上漲的跡象。
2. 償債
如果企業營運狀況普通,或者增資是為了償債,投資人就需要注意了,這代表企業的營運效率不好,不能賺到足夠的盈餘還債,所以只好向股東借錢。對股東來說,就必須多計算後來增加的投入成本,重新審視投資報酬率。
3. 老股換新股
企業是為了大股東以老股換新股。怎麼說呢?一般而言,企業為了鼓勵認股,會提供較低廉的現增價(大約是市價的85%左右)給有優先認購權的大股東,如果大股東買進現增價的新股就能降低他的持有成本,不僅如此,股價之後上漲的話,大股東獲利的空間也比一般投資人大。這種不但能降低損失(因為成本下降),還能賺得比別人多的手法,就很有可能變成企業幫大股東A錢的策略技巧。
盈餘轉增資
盈餘轉增資是企業將當年度的盈餘和之前提撥的法定盈餘公積、特別盈餘公積,轉成股票。雖然股本增加,但每股淨值會跟著下降,所以股東權益不改變。企業用盈餘轉增資讓股東可以不用出錢就獲得新的股票,相當於領股票股利,因此,這種方式的增資讓股東最看好,對股價日後的趨勢也是抱著正面的看法。
資本公積轉增資、員工紅利、員工認股也是增資的方式
資本公積轉增資—企業將資本公積轉換成股票,股東不需要出資。
員工紅利—企業將發行的股票當作員工獎金,發給員工,鼓勵員工當公司的股東。
員工認股—員工出錢向企業的股票認股,增加資本額。
長短期借款等等
[財報] 資本適足率
我國銀行法規定,銀行的資本適足比率必須達到 8%
資本適足率=自有資本/經風險係數調整之資產
風險權數將可參考外部信用評等機構依據嚴格標準所做之評等而定;舉例而言,於舊版協定下企業貸款之風險權數僅 100%一種,然而在新版協定架構下將提供四種風險權數(20%、50%、100%以及 150%) 的選擇。
證券業 150%
逾放比率
由於目前國內銀行逾放比率剛好在低檔,改採新規定,才會讓資本適足率下降。反之,若逾放比率處高檔時,預期未來損失,跟歷史經驗損失相比,則會持平或降低,可能只有 5 元,可列資本的金額就有 95 元。
細節
金管會新規 銀行面臨增資壓力
修改為備抵呆帳「扣除預期未來即將產生的損失」
新規定等於具有抗景氣循環的效果,在景氣好、逾放低時,促使銀行要多儲存資本,提高風險承擔能力,以因應景氣不佳所需。
系統性風險能力承受能力
A 銀行
資產 100 準備 10 放款 50 投資 40
負債 95 存款 85 其它負債 10 股東權益 5
負債比率 95%
B 銀行
資產 100 準備 10 放款 50 投資 40
負債 70 存款 60 其它負債 10 股東權益 30
負債比率 70%
========================= 系統系險 ==========================
20% 放款倒帳,兩家銀行均打消 10 元呆帳
A 銀行
股東權益 -5 淨值為負
B 銀行
股東權益 20
兩家資產相同的銀行,當景氣不佳,出現相同的困帳損失風險時,自有資本較高、也就是負債比率較低者,抵抗系統性風險能力較強。
為了提高資本適足率 -> 增資 -> 導致 EPS 被稀釋
股東權益=資本=自有資金
資本+負債=資產
增資如果是借貸--->負債增加(資產也會跟著增加)
增資如果是自有資金--->資本增加(資產也會跟著增加)
資產=流動資產.固定資產.長期投資.無形遞延資產.其他資產
訂閱:
文章 (Atom)